【資料圖】
四十二年前,當年過而立的北京大學研究生趙全勝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后最早赴美留學的國際關(guān)系學人之一,踏上赴美旅程時,他并沒有想到,當時還處于“蜜月期”的中美關(guān)系后來會演變成世界兩強的競爭對峙。風雨兼程,趙全勝希望自己有生之年還能為促進中美溝通,避免大國沖突而不遺余力。
美利堅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趙全勝是新中國第一代旅美國際關(guān)系學人,他的經(jīng)歷在從事國際關(guān)系研究的華人學者中很有代表性。最近趙全勝在他的位于華盛頓的辦公室接受中評社記者兩個小時的獨家專訪,談他留美旅美四十多年的心路歷程。
“老三屆”踏上留洋路的初衷
因為文革十年的耽誤,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時,趙全勝已經(jīng)28歲了。他與后來成為中國知名國關(guān)學者的王緝思、人民日報國際部主任黃晴、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是同班同學。當時北大有個特殊政策,對于年紀大的“老三屆”畢業(yè)生,可以允許在上本科兩年后跳考研究生。趙全勝于1979年跳考成為碩士生,1980年秋申請赴美留學,1981年春天就收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耶魯大學博士班的錄取通知。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