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24時,隨著供暖鍋爐爐膛內的火焰緩緩熄滅,北京的又一個供暖季結束了。在剛過去的冬天,門頭溝區(qū)5萬余戶居民發(fā)現,家里更暖和,供暖也更穩(wěn)定了。
【資料圖】
看著后臺監(jiān)測數據陸續(xù)歸零,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供熱技術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鴻才算松了口氣,“經過這個供暖季的實際檢驗,智慧供熱系統的大范圍運行不再有障礙。”歷時5年,他所帶領的團隊完成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控制等一系列先進技術的集成,將智慧供熱系統從實驗室推向了千家萬戶。
現在,本市已有2000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享受了智慧供熱系統的精準服務。在門頭溝黑山鍋爐房服務的供熱區(qū)域,室溫更加舒適,供熱投訴數量明顯降低,且單個供暖季的區(qū)域熱源及一次網節(jié)能率達到了3.81%,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61噸。
“這個比例看起來雖不太起眼,但考慮到北京供熱總面積的龐大基數,節(jié)能的總量將十分可觀?!蓖鹾x櫿f,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北京熱力智慧供熱系統的服務范圍將不斷擴大,最終實現全市覆蓋。
王海鴻在供熱值班室
王海鴻(右)與李文杰(左)巡查供熱設備
入職第一課是“下井”
“我大學就讀的是熱能系,但在那個時候,它還是個‘冷’專業(yè)?!蓖鹾x櫯c供熱領域的結緣十分偶然。“最早這個專業(yè)名字很直白,就叫鍋爐系,你說燒鍋爐有啥可學的,但慢慢深入學習之后,發(fā)現這個行業(yè)正在不斷升級,急需先進技術的支持,逐漸就‘干一行愛一行’了?!?/p>
2015年,王海鴻成了北京熱力集團引進的第一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不過,他入職后的前6個月壓根兒沒進過實驗室,而是在各個熱力廠站、各處管線之間不斷奔波。“每個熱力人,不管你是什么崗位的,到公司的第一個任務都是下井。”
主干線的熱力井,深度超過10米,井下熱浪滾滾,高溫能讓手機瞬間“癱瘓”。雖然在學校學習和做科研多年,但當王海鴻綁上安全繩,真正跟隨師傅下到熱力井下時,他才直觀地感受到了一線工作人員的艱辛。
王海鴻先后在輸配班組、研究中心等崗位輪崗實習。一次,他所在的班組接到一個緊急搶險任務——熱力管線發(fā)生泄漏!由于泄漏位置處在鬧市區(qū),周邊噪聲較大,工作人員必須進入探溝用耳朵“尋找”漏點。探溝挖開后,班組里的一個小伙子毫不猶豫地鉆了進去,憑借經驗反復觀察、聆聽,終于確定了漏點位置。由于探溝過于狹窄,其他人緊緊抓住他的腳踝,才將他從溝里拽了出來,地下的熱浪已讓小伙子汗透重衣。
發(fā)揮自身所學,讓大家不用再冒著危險爬井!在一次次的搶修任務中,王海鴻堅定了自己的目標:要在降低一線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和危險系數的同時,不斷提升供熱管線運行維護的效率。
不過,現實遠比想象復雜。在走遍北京市內的各處熱力廠站后,王海鴻發(fā)現,“人工”和“經驗”依然是保障居民供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傳統的供熱體系,主要依靠一個個閥門的開閉來調節(jié)終端溫度,而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能精準掌握閥門開閉的尺度。
“閥門松半圈、緊半圈,每棟樓的需求都不同,全靠老師傅在站點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累的經驗?!蓖鹾x櫿f,閥門控制著每棟樓流入的水量,往往是居民發(fā)現家中溫度過低投訴后,工作人員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在供暖季初期,或是外界氣溫出現大幅波動時,投訴往往會集中出現。如果僅靠人力來調節(jié),響應速度必然緩慢,也很難做到精準控溫。
同時,傳統供暖方式所導致的同一棟樓內“頂層開窗、底層穿襖”現象并不罕見,“欠供”和“過供”并行,既不能保證供熱質量,也導致了大量的能源浪費,讓供熱管網變得更“聰明”勢在必行。早在2010年前后,北京熱力就已經全面推開了無人值守的熱力站升級,實現了熱力站的自動化,壓差傳感器、變頻泵組等設備的更新,為供熱系統后續(xù)智能化發(fā)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但王海鴻很清楚供熱領域與其他工業(yè)場景的差異。每一個小區(qū),甚至每一棟建筑,其保溫系數、儲熱密度等參數都不同,依靠工程師手工計算出每棟樓的供熱模型,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以經典的建筑物熱力模型為基礎,引入人工智能進行自適應、自學習,是智慧供熱系統建設的必由之路。
“智慧熱管家”上崗
2019年,供暖面積約13.5萬平方米的豐臺區(qū)頂秀金石家園小區(qū),率先迎來了一位“知冷知熱”的“智慧熱管家”。
根據歷年數據,該小區(qū)有超過10%的家庭室溫低于20攝氏度,而半數以上的家庭室溫高于24攝氏度。房間離熱力站近,供熱就更充足,而在供熱管線末端的建筑,室溫則明顯偏低,冷熱不均的現象格外明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450個室溫采集器被安裝進了居民家中,每個單元的供熱閥門則升級為電動調節(jié)閥,換熱站及樓口也都裝上了數據采集及控制設備。監(jiān)測設備將一手數據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后臺,而對這些數據進行自主監(jiān)測、處理的,則是由王海鴻主持研發(fā)的人工智能供熱系統和無人值守智能監(jiān)控系統。
從“經驗主導”轉向“人工智能”,這條路并不好走。王海鴻坦言,供熱行業(yè)的市場需求很小,研發(fā)成本卻居高不下,因此企業(yè)在面臨智能化轉型時,普遍選擇直接采購國外軟件。但由于供熱行業(yè)存在極強的國情差異,采購而來的軟件往往“水土不服”。直到2017年,市科委立項開發(fā)基于數字孿生的大型供熱管網系統智能化調控工業(yè)軟件項目,供熱軟件系統的國產化終于邁出了重要一步。
作為項目牽頭人,王海鴻與多所高校展開了密切合作。但在交流過程中,王海鴻意識到,由于供熱行業(yè)特殊的參數和工況,項目無法參照其他工業(yè)軟件的開發(fā)經驗,必須從頭摸索、量身定制。開發(fā)團隊既要懂熱力工程,能建立數學模型,也要懂編程,把想法變成算法,這就需要不斷磨合、調整?!败浖_發(fā)其實不難,但要讓人工智能從頭開始學習,匹配供熱行業(yè)的需求,只能從最基礎的參數和工況入手?!?/p>
軟件所需的數據和公式,都需要長期有針對性的積累,很多經驗性的公式更是要想辦法提煉融入。依托無人值守熱力站收集豐富的歷史數據,系統有了充足的“養(yǎng)料”,迅速成長起來,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
頂秀金石家園小區(qū)成為了這套系統的第一個用戶。但當時,這位“管家”還處在“試用期”,性能并不穩(wěn)定。為了讓它更好地服務小區(qū)的千余戶居民,王海鴻把工位搬到了小區(qū)的熱力站,隨時監(jiān)控新系統的動態(tài)。
雖然在實驗室內運行良好,但當系統第一次被應用到居民家中,王海鴻還是遭遇了危機——
“剛開始接進來的時候,系統狀態(tài)很穩(wěn)定。閥門打開度在90%,結果我就出去吃個飯的工夫,回來一看,變成零了,小區(qū)直接停暖了?!本用窈芸彀l(fā)現了供暖異常,投訴電話接踵而至?!爱敃r客服明確說‘不準再瞎胡鬧了’,居民投訴太多,這個項目必須停。但我們頂住了壓力,堅持繼續(xù)試驗?!?/p>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這個故障困擾了王海鴻近兩周?!爱敃r我一度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是不是技術水平不行?項目就這樣失敗了嗎?”但他不甘心,依然不斷分析故障原因,并帶著問題請教經驗豐富的一線工作者。果然,一位老師傅的提醒讓王海鴻豁然開朗:“閥門不能調得太猛?!?/p>
在系統的原始設定中,沒有對閥門的開閉幅度加以限制,于是人工智能將溫控理解為“熱了就關、冷了再開”的“全有全無”模式。但供熱管網是互相連通的體系,單個閥門流量變化過大,就會引發(fā)區(qū)域內閥門間的震蕩,導致系統失穩(wěn)。當在后臺設定了開閉幅度上限和調節(jié)速度限制后,問題迎刃而解。
“我們前期也做過實驗室模擬,但實驗規(guī)模太小,這種震蕩、激波的工況不會出現。這個經歷也給我提了個醒,人工智能必須和一線的經驗模型結合,才能保障系統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蓖鹾x櫿f。
“北京智慧”走向全國
經過近1個月的磨合,智慧供熱系統與小區(qū)實際運行需求終于完成了匹配。從熱力站的溫度、壓力、流量,到管網、樓口的精準調節(jié),再到終端的室內溫度,都在系統后臺實時展示,形成了全面的數據庫。
供熱服務也變被動為主動。建筑物具有熱惰性,通俗地講,便是其內部溫度變化相較于大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為了保持室溫穩(wěn)定,系統能根據天氣預報信息預測樓內溫度的變化趨勢,從而提前下發(fā)指令,科學分配每個單元的熱量。
系統自動調控的功能,能保證設定溫度與室內實際溫度偏差在1攝氏度以內。2019年供暖季,頂秀金石家園小區(qū)室溫保持在20至24攝氏度之間的用戶達90%,屋內更加舒適,且由于該小區(qū)是熱計量收費小區(qū),居民要繳納的供熱費用也明顯降低。
室溫均衡度上升53.4%、熱單耗降低8%、電單耗降低26%、熱力站尖峰負荷減少17.54%……這是智慧供熱系統交出的第一份優(yōu)異答卷。而最為直觀的表現,便是居民對供熱的投訴率降低了31%。
“第一炮”順利打響,王海鴻嘗試將系統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在北京熱力門頭溝黑山服務站,從鍋爐房到一次管網,再到熱力站,系統在算法層面完成了100%國產化替代,供熱軟件“卡脖子”難題得以破解。
除了讓居民的居住環(huán)境更加舒適,這套系統還能有效節(jié)約供熱能耗。在2021年至2022年供暖季,僅黑山鍋爐房一個站點,所供區(qū)域的熱源及一次網節(jié)能率就達到了3.81%,節(jié)約了1420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61噸——相當于多種植了約4萬棵樹。
2022年,門頭溝區(qū)完成了960萬平方米的智慧供熱改造。2萬余臺室溫采集器入戶,155座熱力站實現數字孿生智能控制,安裝電動調節(jié)閥門567處……在智慧供熱指揮中心的界面上,精準到戶的實時溫度數據跳動不停,平臺“大腦”也在飛速運轉并針對性地下達調控指令,調節(jié)頻度可達小時級。而源源不斷的數據也讓系統不斷地學習、迭代,一次次判斷越來越精準。
“以前是老師傅在管線邊奔走,現在是大學生坐在電腦前監(jiān)測控制。一線工作人員不用再跳到供熱井里,手動去擰沉重的閥門,工作量明顯減輕,也避免了遭遇閥門銹蝕、漏水燙傷等危險。”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王海鴻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是將培養(yǎng)人才隊伍作為工作重點。先進的系統需要搭配優(yōu)秀的工程師加以維護,為了讓高學歷人才“留得住、有所為”,他申請成立了北京熱力集團第一個博士工作室,激發(fā)青年人才積極性,在一線需求和技術研發(fā)中搭起橋梁,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瓶頸。
“去年門頭溝區(qū)的智慧供熱改造,是這套系統第一次大范圍鋪開。剛開始調試的時候,因為各處的數據采集設備都是新安裝的,各種數據錯誤、傳輸問題接連不斷?!北本崃瘓F門頭溝分公司技術設備部工程師李文杰是王海鴻科研團隊的一員,系統調試期間,這位“90后”小伙子和同事幾乎是連軸轉,在實驗室和現場之間奔波,排查數據波動原因,維修自動控制設備。工作雖然辛苦,他們卻干勁兒十足,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攻堅,使得改造區(qū)域119個小區(qū)的5萬余戶居民,在供暖季到來時享受到了舒適、穩(wěn)定的暖意。
“現在回過頭看,我們恰好踩到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奇點’,在一個合適的時間啟動了合適的項目?!蓖鹾x櫢锌嶙鳛槊裆こ?,必須要有先進的技術護航,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才讓我國在智慧供熱領域走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2022年,本市共完成了2000萬平方米的智慧供熱項目改造,今年的改造面積將擴大到5000萬平方米,后續(xù)的改造步伐還將持續(xù)加快。對于一些改造難度大的老舊小區(qū),物聯網閥門的加裝也能保證供水量調節(jié)更加精準?,F在,這項“北京智慧”已經走向了全國,在濟南、鄭州、大同等城市推廣開來。
把大地當作“恒溫箱”
智慧供熱系統的應用,讓頂秀金石家園小區(qū)的節(jié)能等級上了一個臺階,不僅按需供熱變?yōu)楝F實,建筑還由“三步節(jié)能”提升為“四步節(jié)能”——節(jié)能水平由65%提升至75%。而要想降低碳排放,實現“雙碳”目標,除了節(jié)能,王海鴻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另一個領域:北京的地熱資源豐富,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優(yōu)勢,這就是王海鴻的新課題——跨季節(jié)儲熱。
土壤本身擁有良好的保溫性能,向地下挖一個幾米深的地窖,就能實現“冬暖夏涼”。王海鴻提出利用這一規(guī)律,在擁有地熱資源的區(qū)域,在地下200米左右的地方建設儲熱設施,冬季取熱、夏季補熱,實現熱量的平衡,便能在不增加碳排放的前提下,保證市民的居住溫度需求。
但由于本市只有集中供熱,不存在集中供冷,這就導致冬季“借”走的熱量,到了夏季無人“還”,無法實現循環(huán)?!叭绻怀椴凰?,地熱資源也會像地下水一樣被‘抽干’,學術上叫作熱失衡?!蓖鹾x櫿f,最常見的回灌熱量是來自夏天空調制冷產生的廢熱,但居民散在的空調外機排出的熱量無法有效收集利用,于是,他想到了發(fā)電廠產生的余熱。
“電廠夏季的余熱主要作為廢熱排放掉了,很可惜。如果把它們儲存起來,等到供暖季再用熱泵系統提取出來變成產品,供冬季供暖使用,就能減少供暖季的一部分碳排放?!蓖鹾x櫴挚春眠@項新技術的應用,在熱力管網和供熱廠內、建筑物附近空間建設地熱儲熱單元,便可儲存低價格廢熱。對于電廠來說,熱量回收后,裝置的回水溫度降低,也能提高發(fā)電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此前,北京熱力集團已就“熱網、地熱跨季節(jié)儲熱、供熱系統”完成了專利申請,王海鴻計劃今年選取試點區(qū)域,將這一項目落地推廣,為北京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助力。
“北京的碳減排任務,有一半在建筑領域,而建筑領域的碳減排主要在供熱行業(yè)?!蓖苿庸峒夹g的發(fā)展向“雙碳”發(fā)展戰(zhàn)略看齊,是王海鴻的目標?,F在,他正在持續(xù)推動多項碳減排項目落地。例如,基于有機溶液儲運的氫能空氣源熱泵科技示范項目已在石景山區(qū)投入使用,首次實現了氫能在供熱領域的應用,以5000平方米的供暖季核算,氫能供熱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0噸?!跋Mㄟ^節(jié)能及能源重構,推動供熱領域向清潔、綠色轉型升級?!睂Υ?,王海鴻充滿信心。
關鍵詞: